漫话特9《伟大的祖国》邮票

漫话特9《伟大的祖国》邮票

李厚禄

图1

特9邮票是新中国第一种系列特种邮票《伟大的祖国》的最后一组,发行于1954年8月25日,由孙传哲和夏中汉合作设计,雕刻版印刷,雕刻者:贾炳昆、高品璋、贾志谦、刘国桐,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全套4枚邮票(图1),图幅36.5mm×21.5mm,齿孔14度。本文根据《中国邮票史》(第7卷)等资料简介特9邮票发行的有关情况。

邮票选材一波三折。1952年12月5日,邮政总局将计划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的图案送文化部征求意见,其中“古代文物”的图案为达摩像、彩陶罐、麒麟和(注:该字电脑中没有,是“口”中一“此”字)鼎。12月13日,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提出意见:“关于古器物的,可用彩陶罐、安阳虎纹大石磬、扁足圆鼎及北魏封氏墓发现的莲花罐,达摩像恐引起副作用,最好不用。”但是,此后邮政总局领导指示图案仍用达摩像,另3图为青铜鼎、彩罐、石磬。

图2

1953年1月5日,邮政总局供应局将图案交北京人民印刷厂雕刻原模。7月原模完成,但质量存在问题,多数需修改或重刻。10月21日,邮电部将邮票样张送中宣部审查,11月2日中宣部批复:“所拟邮票样张,除达摩瓷像(图2)外可以发行。

图3

达摩瓷像虽为艺术品,但达摩为佛教著名传教者,恐引起提倡佛教的错觉,以另选图样为宜。”在另选图样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又提出青铜鼎(图3)不是商代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1954年1月12日,邮政总局邮票处以虢季子白盘和漆杯作为替代图案报文化部审查。3月1日,文化部答复:“同意彩陶、石罄、虢季子白盘三个图案。漆杯的代表性不够,画面表现的角度也不够好。请考虑改用长沙出土的五彩花纹绘奔牛及鸟形的奁,再在侧面配一漆盃。”3月22日,邮电部再次将修改后的4种图案及说明报中宣部审查,于3月25日获得同意。历时1年多,特9的图案才最终确定下来,最初的方案只保留了彩陶罐一种。

邮票文字说明出现失误。1954年8月初,邮票印刷完毕即将发行之前,发现特9(4-2)的说明文字中误将“石磬”写作“石罄”。此错误在原设计时就已存在,第一次送厂雕刻时曾经更正,但在以后的图案和文字调整过程中再次写错。

由于“罄”“磬”二字在古代可以互通,更由于重印此枚邮票将损失印刷费用7500万元(旧币),在征求了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的意见后,邮电部最后决定不重印该邮票,只是在发行通令中予以注明。邮政总局邮票处为此还写了《关于“古代文物”邮票“石罄”图文字上有技术性错误的检讨报告》。

邮票套名应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特9的套名有过变化:2003年及此前版本中是《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从2007年版本开始改为《伟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第五组)》。

标点符号国家标准中“括号”的用法说明:“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其中“(第五组)”紧贴在“伟大的祖国”之后,说明是“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的第五组;而《伟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第五组)》,其中“(第五组)”紧贴在“古代文物”之后,说明是“古代文物”的第五组。显然,再版《目录》时应将特9的套名修正为《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

邮票图名不规范。特9的4枚邮票的图名分两个部分,分别为“彩陶罐·新石器时代”“石罄·商代乐器”“虢季子白盘·西周青铜器”“漆奁、漆羽殇·战国漆器”。图名后半部分的内容不规范:第2-4枚表明文物的年代和归类,而第1枚仅表明了文物的年代,没有说明文物的类别,故第1枚应命名为“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陶器”。

图4

题外话。特9发行67年后,2021年10月20日发行2012-28《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其第4枚“白釉达摩立像”(图4)。

发布于 2025-04-14
117
目录

    推荐阅读